17年行业经验
专注于金属去毛刺及表面处理解决方案

相册分类

什么是去毛刺

2018-07-03

去毛刺,就是去除在零件面与面相交处所形成的刺状物或飞边。毛刺的危害性尤为明显, 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并开始对毛刺的生成机理及去除方法进行研究。

机械零件上的毛刺, 有些是由于切削加工过程中塑性变形引起的;有些是铸造、模锻等加工的飞边, 还有些是焊接挤出的残料。随着工业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机械加工领域, 特别是航空、航天、仪器仪表领域中, 对机械零件制造精度要求的提高和机构设计的微型化, 毛刺的危害性尤为明显, 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并开始对毛刺的生成机理及去除方法进行研究。1953 年, 日本许多厂家就开始研制用于汽车刹车鼓、汽缸体、变速箱体等大中型铸件的专用自动去毛刺机。由于这种去毛刺机械对零件的适应性差、价格贵等因素未能得到普遍推广应用,但这为后来发展起来的铸件去毛刺技术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理论研究方面, 1958 年日本京都大学的奥岛教授发表了“关于切削过程中的毛刺现象” 的论文, 对产生毛刺的现象及毛刺的分类进行了论述。1959 年, 宇都宫大学隈部教授发表了题为“ 用振动切削减少毛刺的探讨”的论文。1967 年, 静岗大学财满教授发表了“关于铝合金板钻孔形成的毛刺的研究”一文。同年, 美国的R.威廉提出了将研磨剂与硅树脂混合在一起, 作为介质, 压入装有零件的模具中, 将零件内表面和孔的毛刺去掉(即挤压珩磨去毛刺技术), 取得初步成功, 现该项技术已成为美国技术。1971 年, 日本综合铸件中心在职业训练大学木下教授等的指导下, 研制了数控式砂带磨削装置,可以去除任意形状铸件的毛刺。同年12 月, 日本磨粒加工研究会举办了“ 去毛刺工艺讲座” , 会上发表了磨粒、砂布、超声波、化学、电解等方法去除毛刺的论文。1972 年, 小山株式会社研制的铸件去毛刺机、日本小松制作所的汽缸体自动去毛刺装置均获得日本自动化机械奖。日本东京芝浦电气生产技术研究所的高孝哉对20 余种主要的去毛刺方法的去毛刺原理、毛刺的大小、位置、去毛刺零件的形状、自动化难易程度、作业设备费用、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述。1973 年, 美国狄地洲大学格里列斯皮完成了题为“机械加工中毛刺形成与性质”的论文, 分析了机械加工过程中毛刺的形成原理, 并论述了实验过程中对毛刺的观测。美国对机械零件去毛刺技术比较重视, 是因为美国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 产量高、批量大、质量要求高等因素, 而用手工去毛刺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1974 年美国制造工程学会首先成立了毛刺技术分会, 着手对去毛刺技术进行研究, 这是毛刺问题正式例入议事日程的开始 。1976 年前后, 日本已有去毛刺技术方面的技术300 余件, 其中有关塑料工件去毛刺技术的技术约有90 件。其间, 日本的技术人员对产生毛刺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 取得了一定进展, 其中振动光饰去毛刺机(又称振动滚磨机)的研究与应用在世界上得到好评。1984 年以来, 日本横滨大学中山一雄教授以切削加工中基本要素切削方向和刀具切削刃为基准, 对切削毛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定义分类, 先后对车削、刨削加工中被加工件的物理性能、工件形态、刀具的几何参数等因素对切削毛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这对有效抑制和减小毛刺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原机械部液压行业就把去毛刺技术列为“ 七五” 期间提高液压产品质量的主要攻关项目

去毛刺技术在21世纪更加受到各工业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零件去毛刺技术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技术更加娴熟,有越来越多的部门开始重视零件去毛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标签

Copyright © 上海普偌迈机电制造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沪ICP备11000059号-2 技术支持:祥云平台

17年行业经验

金属去毛刺及表面处理解决方案

销售热线

400 1667 021